在内心以外寻不到的,就要到内心里面去找 | 读《恶意》

 


我读完了东野圭吾的这本《恶意》,我想谈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师生。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建立在一份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份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

我对学校教育并不那么乐观,我并不认为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总是大过他本身的家庭影响。如果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而言,老师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如果从教书育人中育人二字出发,老师的作用并没有通常以为的那么大。

所以孔子不但说有教无类,也说要因材施教。从教近20年,我受到过学生的感谢。有十多年前的学生回想起曾经校园中我对他的影响,然后在异国他乡写电邮向我致谢。也有学生走上社会后在酒桌上想起曾经校园中我对他的管教然后当场发微信给我表达想念。我和很多曾经的学生都保持着联系,逢年过节他们的一声问候总是让我心怀温暖。

但我也遇到过视我为仇敌,贬低我如蝼蚁的学生。我遇到当面骂我是畜生的学生;我遇到过当面向我保证不再犯错,然后半小时后就拿着二尺长的裁纸刀去砍人的学生;我也遇到过在课堂上让我闭嘴,摸我大腿的学生。

这么多年,我懂得了一件事,老师和学生要看个缘分。老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就连孔子都有粪土之墙不可圬的感叹,为什么社会共识就期待一个个远没有孔子那么伟大的普通老师能做到关心爱护教育培育每一个学生呢?

对我来说,我尽自己的能力,用好的影响照顾到尽量多的学生,就算是过了我自己心里这一关。

当然,我不否认这个伟大的时代有伟大的老师,我做不到的,不代表所有人都做不到。所以我们的教育毕竟还是存着一些希望的。

第二件事,是恶意。

“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所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恶意是真实存在的。因为不喜欢一个人,就去伤害一个人的事比比皆是。特别在学生的世界中,恶意的流动是真真实实每天都在发生的。把每个学生都当作是小天使在我看来是幼稚的。虽然不至于把学生都当作洪水猛兽,但是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精力过剩,荷尔蒙旺盛,冲动,不顾后果的人大有人在。

我曾经的同事在回家路上被学生投掷砖头袭击,额头上留下抹不去的疤痕。我的大学同学在另外一所学校见过学生拿着砍刀在教室里追砍老师,只因为老师要没收他的手机,而整个教室里无人阻止,倒是起哄看热闹不亦乐乎。曾经坐我对面的英文老师年轻漂亮,曾经被学生得知电话号码后不断在深夜骚扰。我曾经班上一个转学生是因为在以前的学校当堂拳打老师,老师入院,无法收拾才转学到我的班。而另一个转学生是因为在之前的学校用不盈寸的小刀捅人,这样全是皮肉伤却不会伤到性命,事发后没有什么惩罚,无非是家长赔钱,然后转学,而他的家长对我说起这一切的时候满脸蛮狠口气自豪。

学生有恶意,同事之间也有恶意。怕你抢了他的位子,恨你出了他的风头,或者根本就是没有原因地讨厌你。我结婚的时候收到过同事随礼用假钞的。我出差遇到过同事假装妓女问我要不要服务的。我去别的学校上公开课,遇到过帮我代课的老师在我班学生面前说我坏话的。有理由吗,有些有,有些没有,就是讨厌你,所以整你,你怕不怕。

我当然相信善意的存在,我也努力践行与人为善的行事准则,但我们不能否认恶意的存在,以及恶意造成的苦果,特别是在校园中。

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挺悲观的。

第三件事,是培养好习惯。

前段时间我开始培养自己一个新的好习惯,就是每天在睡前看英文书。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很低,每天至少看一页就行。但其实真的实行起来,每天看的页数都超过了一页,最多的一天看了五十多页。这本《恶意》是我用这个习惯读完的第一本书。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呢?

最大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躺得太久了。具体日期记不清了,但至少有五年。当时买回家就是为了实现所谓掌握阅读英文小说能力的愿望,然后事与愿违,五年间我挑战了无数次,基本都是看了第一页就瞌睡连连,或者看了一两页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自己看了些啥东西。

这次能坚持读完此书,和东野这个家伙特别会写故事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你能进入到冬野故事中的情境,就会被东野设置的悬念所吸引,然后不知不觉就一页一页看下去了。所以我现在开始犹豫,是继续读东野的《犯罪嫌疑人X》的英译本,还是去挑战《权力的游戏》呢。一鼓作气再读一本东野固然让人感觉不错,但如果能趁着现在气势如虹读完《权力的游戏》那给我的成就感肯定前所未有。好了,我决定了,回家拿出两本书翻到第一页,哪本第一页我能看进去,就开始看哪本。

在内心以外寻不到的,就要回到内心中去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