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包括所有人类本能的欲望,甚至包括人类道德不允许的部分。
超我是“超越于我的东西,在我之上的东西”,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想自我,另一方面是道德禁忌。
自我则介于本我和超我之间。首先自我要想办法满足本我的欲望。其次它又要满足超我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最后,自我还要不断地搜集、判断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从而达到本我,超我和客观世界三方面的平衡。
如果自我能很好地实现三方面的平衡,我们内心中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而如果自我不能实现这三方面的平衡,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
人类出于生存本能,心灵系统总是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信号,我们无法逃过记坏不记好的倾向,于是我们总是感到人生的滋味苦多余甜。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对我们来说苦难就是人生的常态。
本书收录了弗洛依德《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本我》三篇文章,阅读它们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内心中的冲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也许我们就会慢慢做到接纳、放松和平静。
《超越愉悦原则》这篇侧重讲的是心灵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如果本我的欲望无法在现实环境中实现,为了在现实生活中存活,我们就必须延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候就要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或者应对方式,比如克己,利他和压抑等。
但是克己,利他和压抑并不会带来愉悦,负面情绪由此产生。如果不讨论极端情况下的问题,只是从平常生活出发,这部分对我的启发就是,我们要乐于和善于奖励自己,要尽量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比如下班路上买一杯喜欢的奶茶,再比如周末在独处中享受宁静。我们当然做不到,也没必要实现和满足本我所有欲望,但也没必要过度压抑。适当的释放更有益于我们内心的健康。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这篇侧重讲的是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身处的群体往往是被催眠的愚蠢而疯狂的乌合之众,而我们的自我又必须认同群体而苟且偷生。这就产生了内心中的失衡。
比如现在很多上班族每天加班加点工作,但班是加不完的,钱却也是赚不到的,结果长期陷入毫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之中。内心排斥加班,可是领导和周围的人都在加班,处于群体中的个体只能跟着加班。自己之所以埋头加班,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质疑过群体,天天加班其实更多的是在屈从于群体的意志。
如果能看清群体的疯狂和愚蠢,我们就能更照顾自己内心的需求,明白工作和生活平衡的重要性,懂得反内卷的内在逻辑。
《自我与本我》这篇侧重讲的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
比如忧郁症最明显的诱因就是我们丧失了所爱的客体对象,自我因此分裂,分裂出来的第二个自我中其实就包含着丧失的客体。当一个人无法从他的自我中得到满足时,就只能从分化出来的理想自我中得到满足。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名儿童因为失去了他的小猫而很不高兴,于是宣称他自己变成了小猫,开始手脚并用地在地上爬行,还拒绝在餐桌上吃饭。
把别人的影响留在心中,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自己就变得类似这个人。然而这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如果我们任由这个分化出来的理想自我发展,那么真实的自我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要求、越来越卑微,可望而不可得的客体则变得越来越伟大、越来越珍贵。在迷恋中,自我变得贫乏,向客体臣服,最终让客体取代了自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而言,如果直接看佛洛依德《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本我》这三篇文章,未免会感到晦涩难读。
好在这次读客新出的版本中加入了专家导读和伴读。专家导读放在全书的开始部分,针对三篇文章整体来分析和说明,专家伴读则分别附在《超越愉悦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自我与本我》这三篇文章前面,帮助读者深入细致了解每篇文章的细节。
在我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专家导读和伴读对我帮助很大。一方面在于扫清了很多阅读障碍,比如对专业名词的解释,再比如对篇章大意的概括。另一方面不得不说专家导读和伴读写得很接地气,里面有不少现在生活中的例子,对我也有很大的启发。
谢谢大家的阅读,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