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图书馆的次数有些多,常逛的中文图书区域熟到不行,闭上眼睛,什么书在什么位置都大概看得到。这段时间图书馆如果有新书上架,我发现得特别快。星期一去图书馆的时候还没有,星期三就出现在书架上,这本《从丹药到枪炮》几乎是跳跃着进入我的眼帘。拿在手上很舒服,厚实但不沉重,纸张质量很好,厚度、柔韧和光滑度都能在我心里拿个高分。随手翻看几段内容,更是喜欢。
借回家以后,前几次借回来的书有些读到一半的统统让路,先拿起这本书读了起来。很好读。不是用一种哗众取宠的噱头吸引读者,但是内容轻薄的垃圾书;也不是大量数据表格堆砌生怕你说他不够专业的所谓专业著作。读起来的感觉很像《万历十五年》,作者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叙述观点,陈列论据。这本书其实就是为像我这样非专业浅度历史爱好者准备的。能增长知识,又不至于淹没在自己未知的专业知识里苦苦挣扎。
对于火药,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被人种在我心里的观点:中国人用火药做鞭炮,西方人用火药做枪支。
我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观点最初是从什么地方接受到的,每次遇到这个观点的使用情景,我就会自动重复一遍这个观点,然后摇摇头,叹口气,好像讨论到此为止,一切都盖棺论定了。
这本书较为详细地复原了中国和西方对火药的使用历史,让我知道自己的这个固有观念其实是错误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火药在战场上应用的探索,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按照作者的观点,之后众所周知的落后挨打一方面是中国本身在某一段时间内因为统一和统治的稳固,缺乏大型火器的使用场景,没有需求就没有进步,这和同一时期西方尤其是欧洲的混战,在不断的战争中火器不断进步形成了对比。
不过这里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觉得火器的进步不能单单从火药的角度论述,其实整个西方蒸汽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极大发展才是根本原因。不能将其落后简单归结到城墙的厚度和统治的稳固上。
但至少,作者也提供了一种思路作为补充,特别是这种思路没有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对此我还是很享受这个阅读的过程的。
如果你像读一本严肃的历史研究著作一样阅读此书,读的过程中不断划线和摘抄,为的是应付来临的考试,你会感到疑惑,因为其实本书的观点并不完整,也不够深入。本书的价值更多在于提供了一种言之成理的思路,如果你把这种思路作为补充,来丰富或者反省自己固有的观点,那么会有更大的收获。
对我来说,阅读之后我并不完全接受作者的观点,但我也意识到自己固有的观念是有缝隙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圆润完美。我更倾向于认为这种结果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其中就包括作者提出的观点。
对我来说如此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