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无聊》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我们为何无聊》这本书。

无聊是一种心理上的不适。当我们想要去做能令自己倾注心力的活动,但却无法去做时,就会感到无聊。

是否感到无聊,和倾注心力时是否自动自发有关。比如我们读书时领会到了文字的妙处,或者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开一道数学难题,这时我们的内心就不会感到无聊。相反,当我们被强迫不得不在一件事上倾注心力时,比如刷题和加班,我们就会感觉到不折不扣的痛苦。

是否感到无聊,和自己的认知能力也有关系。要做的事如果和自己的认知能力相差太大,人就会感到无聊。

比如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记住数字3,半小时只需要记住一个熟悉的数字,这个任务太简单了,以至于你还有大量认知能力根本用不到,你很有可能就会感到无聊。相反,如果让我们在半小时内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同样会感到无聊,因为以我们的认知能力根本做不到。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时间就会变得漫长。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特别快,因为快乐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无聊。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会很难以集中注意力。想象一下那些让你备受煎熬的没完没了的会议,虽然你知道你应该用心听这个月的数据,或者上级归纳的本月病假天数增加了1%的原因,但你就是没法百分百集中注意力。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手上做的任何事都变得没有意义。这是因为那些我们不想做或者不符合我们认知水平的事,在我们内心深处是没有价值的。

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会变成无精打采和焦躁不安的结合体。上一秒你还偃旗息鼓地躺倒在沙发上,不愿意移动哪怕一寸,下一秒你就紧张起来,在客厅里焦虑地踱步,想找些什么事做,但没有什么能满足你躁动的心。每次想到一件事,你就会告诉自己:“还是算了,不值得。”

当我们身边的人感到无聊时,我们会劝他振作起来,甚至给他提供一些我们觉得可行的选项。比如读读书,出去走走,看会儿电视,或者给朋友打个电话。其实,这些东西无聊的人都知道,他们当然知道有大把的事等着自己倾注心力。

无聊的人知道他们有好多事可以做,但他们就是不能投入其中。如果能的话他们早就这样做了。我们的劝告,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溺水了,我们还一直对他说要靠自己的努力使劲游上岸一样。

疼痛的目的不是引起伤害。疼痛的功能是向我们发出信号:需要行动了。不论是碰到火之后的缩手,还是像头疼时吃止痛药,疼痛都在提醒我们,要做点什么。

同样的道理,无聊至少在两个方面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首先,它告诉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已经不再吸引人了,它提醒也许有不同的更好的目标值得我们奋斗。疼痛驱使我们保护自己,无聊则促使我们寻找更具有挑战性且更吸引人的新目标。

其次,在更深的层面,无聊告诉我们,我们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我们没有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没有表现和发展自己。

所以,当我们无聊时,我们收到的信息并不仅仅是要我们尽快摆脱这种不适感,更是要我们找到一个与世界连接的更好的方式。

做出改变的确是一件好事。然而,关键问题是:我们应该做什么?

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当我们感到生活有意义和目的时,投身于这个世界的怀抱,完成种种目标和任务就变得水到渠成。相反,如果我们的生活缺乏意义和目的,我们行动的意愿就会开始消退。意义告诉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因为那些事情很重要。如果没有意义,我们就会感到无聊。

我们还要学会过滤信息。

有价值的创造需要综合不同渠道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然而获取信息往往是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在互联网时代,当我们被无数信息轰炸的时候,我们可能就会对收到的信息仅仅采取浅层处理的方式。比如,用刷短视频来代替从海量信息中找寻意义的艰苦工作,抑或让大脑麻木,干脆不接收任何形式的信息。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们最终都会感到无聊。

我们渴望做一些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自我才能和天赋的事情,在完成之后,我们也期待着能带着满足感去回味。互联网,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社交媒体,让我们有事情可做,让我们的时间被占据。但这充其量是一种忙碌的假象,并不会满足我们自我认可和创造价值的深层需求。

由于害怕无聊,我们拼命寻找那些能轻易进行的活动,以尽快将我们从无聊中解救。这样的活动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控制我们的注意力,本质上是将我们困在不用动脑的操作中。

网页上的那些点击按钮让我们精准陷入广告商的控制范围。游戏里精心设计的关卡让我们顺利闯进下一关。发牌机上的铃声和哨声刺激着我们再来一局。

急切地想要摆脱无聊的我们根本抵抗不了这些诱惑。我们越是依赖这些外在的东西来解决无聊问题,我们的主动性就越是萎缩。一旦主动性萎缩,我们就愈加容易受到无聊的负面影响。比如我们会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很好,但同时我们内心深处则对自己失望至极。

面对不断分散的注意力,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抵制心灵的垃圾食品。我们需要寻找真正的解药,以满足我们对精神投入的需求。

无论是兴奋、愉悦、兴趣、好奇,甚至是放松,当我们身处到这些心流感觉时,我们的心灵被填满了,我们想要继续做正在做的事情,我们满意地投身于这个世界中。

心流的关键前提是我们能否运用自身能力达到实现目标的要求。如果平衡木两端的任何一端失控,即能力达不到或者超出了目标的要求,我们就容易感到焦虑或无聊。但如果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无聊推动我们寻找更大的挑战,而焦虑警醒我们打磨自己的技能。

无聊提醒着你,你的能力是有限的,你的行动也许最终无足轻重,然而它也要求你做出选择。

我们应该寻找能够明确而不是模糊你志向的活动,追求能够实现你的价值的目标,为了完成某事本身而做这件事,而不是为了逃避其他事。投身于能让你沉浸在心流体验中的行动,用行动来不断提升你的能力。

无聊向我们提出一个简单但又深刻的问题:你要做什么。对这个问题必须要正面回答,因为在人生中很少有比这更重要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