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蒂芬金《重生》:我的焦虑是,人都跪下来了,钱还没挣来


 1

这段时期,随着工作渐趋稳定,生活也回到了正常的节奏,内心的焦虑感大为减轻。

焦虑感减轻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改变,比如失眠的状况好了很多,再比如我开始有闲情逸致给家人做饭,和一家人在周末远足,有空时也陪孩子去书店和打篮球。

还有一个改变,是我始料未及的,就是我读书的时间减少了很多,速度也慢下来了。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读书好像打了鸡血一样,没日没夜,几乎是泡在书里。早上遛狗带着耳机听书,洗澡和走在路上也听,做饭也听。要不然就是拿着手机和kindle一本一本看,同时还从图书馆借大量的书回家浏览。不光空闲的时候看书,有时候工作的时候也见缝插针抓紧一切时间来看。

我似乎把读书当成了自己日常生活成就感的唯一来源。

我是逃进书堆儿的。经济紧张,看书;人际关系紧张,看书;和自己的关系也紧张,还是看书。我用看书暂时麻痹自己,暂时忘记自己生活的狼狈。我也用看书来安慰自己,给自己几乎一无是处的生活留一点点意义。

一年下来,书可以读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可以写十几万字,别人看起来我的生活似乎很有追求,充实而有意义。只有我自己知道不管我读了多少书,写了多少笔记,眼前让我焦虑的现实生活没有一丁点儿改变。

不仅没有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焦虑还在一层一层不断叠加,情况变得越来越糟。

2

我的焦虑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是因为没有钱。

每月的房贷,还有为了维持家庭生活的必须花费,对我来说都是压力。我的笔记本电脑坏了,一直没换,因为没钱。老婆一直想买一台洗碗机,一直没买,因为没钱。其实也不是真的没钱,真要买也就买了。可是一想到以后孩子上大学要一笔钱,再想到父母年事已高,再想一想自己老了以后怎么办,这钱就不敢花了。

第二是因为对自己还不死心。

我本来想说第二点是关于梦想的,可是听起来太装模做样。还是借用朋友的这句“对自己还不死心”吧。今早洗完脸照镜子的时候看见自己又多了一根白头发。虽然一共也没有几根,但我早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完了前半程,后面都是下坡路了。

自己现在的样子,和从前的梦想、理想根本是两样。小的时候觉得自己不会死,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不会老不会病不会不成功。现在知道了,自己和其他所有人一样,也会老,也会病,也会失败。某一天,也会死去。最让人失望的是,有很大的可能性自己死之前仍然一事无成。最让人绝望的是,这种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姜文在他的电影里说,要站着把钱挣了。

我的焦虑是,人都跪下来了,钱还没挣来。

3

但我的焦虑最终还是渐渐减轻了。

首先是因为工作渐趋稳定,这就保证了自己和家庭基本的生活需求。其次是因为我对自己也认怂了。人生不是网络游戏,不能删号重练。机会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有些事确实是做不到了。有天赋不够的原因,也有不够努力的原因,还有曾经走错了路浪费了大好机会的原因。但原因找到了也没有用,有些事现在没做到,以后确实是做不到了。

现在“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就算是我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了。

4

说回到这本书,史蒂芬金在这本书里透过“我”和“老牧师”一生的羁绊,为我们揭开了人死后世界的一角。

那个世界没有死亡,也没有休息,每个人的灵魂都在支配者的支配下痛苦煎熬。支配者长得好像巨大的直立行走的蚂蚁,他们眼睛里一点儿感情也没有。

书的题目叫《重生》。老牧师一生追求的就是让自己因为意外去世的妻子和孩子“重生”,但其背后的原因是老牧师自己想要修正年轻时的错误,他真正追求的是自己的“重生”。

所以当他看见被从死后世界召唤回来的孩子和巨型蚂蚁的身体融为一体的样子时,他的心里满是绝望。

这辈子没机会,下辈子也没有机会了。救不了家人,也救不了自己。也许生命真的是一趟早被安排好的旅程,只是我们这些旅人并不自知吧。

5

我之前读村上春树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就是觉得他啰嗦,不明白他为什么要对故事里的极为琐碎之处反复雕琢。后来我渐渐明白,这种对故事细节的雕琢,才赋予了故事真实的质感。

史蒂芬金的故事也有这个特点,同样是利用大段大段对细节的描写来赋予故事真实的质感。

两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故事都天马行空,荒诞中带着真实。荒诞的是故事,真实的是情感和哲理。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荒诞的生活,需要仔细雕琢每一天的细节来赋予其真实的质感。谁都想站着把钱挣了,但最后也不过就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八个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