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体故事讲述微观历史 | 读《奶酪与蛆虫》

1
豆瓣到了年底的时候会出一个图书榜单,上面是过去一年中倍受关注的好书。我在2021年的榜单中看见了这本《奶酪与蛆虫》,被猎奇的心理支配,决定在2022年读一读。


2
今天是2022新年开工的第一天,相对比较清闲,工作内容基本就是看羊,于是我用手机见缝插针看完了这本书。

看得不细。我主要关注的是故事中人物的命运走向,对书中大量的神学讨论都是略过不读的。不读的原因,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读起来一知半解太过费脑,读到后面的部分干脆跳过。

3
书中讲了一个16世纪的磨坊主,因为四处宣讲自己对教会、教士、圣事和教会礼仪的控诉而被宗教法庭审判。法官想知道他的想法来自何处,特别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怂恿。磨坊主宣称自己的想法都是来自内心,别没有他人蛊惑。

作者经过分析,提出磨坊主的想法也许来自他阅读的书籍。

作者大量对比分析磨坊主藏书中的传说故事和磨坊主的言辞,一方面为自己的论断找出根据,另一方面,也从侧面揭示出当时社会的思潮。

作者由此也提出:磨坊主的脑袋里的所谓“异端邪说”,是印刷品与口头文化的相遇蹦出的火花

最后的判决:磨坊主要公开弃绝自己的所有异端邪说,履行众多的补赎事工,永远身着一件装饰有十字架的忏悔服,并在牢狱中度过余生,而所有费用均由其子女承担。

在狱中,磨坊主开始对自己的言行忏悔,最后得到同情,得以释放。乡民对他的态度和从前一样,并不因为他的牢狱之灾而看清他。

其实磨坊主对教会的各种礼仪及圣事的表面服从,只不过是为了掩盖他对自己昔日理念的顽固坚持。

不久,磨坊主第二次被告发并接受审判,这次,宗教法庭判决他是“累犯”,上报罗马,教皇本人要求对其实行死刑。

最后,磨坊主最终被施以死刑。

4
作者的写法是所谓“微观史学”的写法,写的是普通人,从普通人的身上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某一个侧面。这种写法颇有以小见大之感。

去年读过的《显微镜的大明》,还有前几天读过的《胡若望的疑问》,都是这个写法。

我是历史的门外汉,不能评判微观史学和宏观史学的优劣,单纯作为读者而言,好像读一个故事一样读完这本历史书,这种写法降低了阅读历史的门槛,同时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是有益于读者的。

只是不要以偏概全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