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年一月,我听完了老舍先生《牛天赐传》的有声书,特别喜欢。我喜欢书中人物群像形神具备的刻画,喜欢老舍语言的幽默和京腔京调,更喜欢有声书演播者惟妙惟肖的演绎。我读书很少计划,都是顺藤摸瓜,一本书让我想起另一本书或者另一个作者,我就找来读。《牛天赐传》听完了,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又找来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准备大快朵颐。
2
大学的时候读过《四世同堂》,但不是出于欣赏的缘故,而是为了考试。我还记得我是在每天午休的时候躺在宿舍的床铺上读的,读的时候有阳光晒在床头。每天读到下午上课前结束,似乎读了一个星期左右。太久了,现在离开大学已经二十年,当时读了什么内容,心里有什么感受,已经全然想不起来了,能记得的只有床头的阳光而已。
3
我一直反对让孩子太早接触名著。因为孩子阅历尚浅,很难体会作者用心。囫囵吞枣也只能留下一个大概的印象,想要从名著中获得营养难之又难。对我来说,读书是阶梯式的,踏上前一个台阶,才能继续走下一个台阶,有了基础才能建造高楼。如果太早接触名著,因为不能理解而感觉枯燥乏味,以至于长大以后都失去了读此书的兴趣,那么所失就大于所得了。
当然也会有人说不同年龄层次读到同一本名著体会是不同的。我同意,我自己对此也深有体会。但不应该因为这个理由就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名著阅读训练。我始终还是觉得读书应该是自由的,是自我选择的,功利性太强或者目的性太强,都会丢失了读书的乐趣。
说回到这本《四世同堂》,我想我大学时为了考试而读此书就是丢失了读书的乐趣。
4
二十年过去,这次再读《四十同堂》,却是读出来乐趣,读出了滋味。
听书和阅读的感受是很不一样的。我的毛病就是急躁,所以读书的时候总是一目十行,只要情节在脑海里还连得上,我就翻页。甚至有的时候读一段话,读了开头和结尾,中间部分全都略过。这种读法,读一些水文是没问题的,用在阅读经典的作品上,读了就和没读一样,书合起来,头脑还是空空。
听有声书这种方式在客观上让我放慢了速度,你再着急,也要一句一句听才行,要耐得住性子。其实只要听得入心,进入了故事的情境,心里自然也就安静下来了。心静下来了,就能更好体会细节中滋味。另外一个好处是,因为时间拉长了,所以需要很多天才能听完,天与天之间也多了思考以及和他人交流的时间,更有助于体会文字背后的感情。
这本《四世同堂》的有声书,一共156集,每集22分钟,全听完大约需要57个小时。我每天听大约1-2小时,从今年一月初,听到昨天,大约40天听完。
在这大约40天里,我基本用的都是边角碎片时间。比如遛狗的时候,做饭的时候,上下班通勤的时候,这些时间加在一起,也要2小时左右。不用,也就浪费了,用起来能读完一本书,特别是一本好书,让我还挺有成就感的。
5
我判断一本书好不好,不看其宏旨,只看它是否能让我的心里有所感触。能让我投入感情的,就是好书。
也许有人会说,这样的评判标准太过主观。然而我是不在意的。我觉得我说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是好书一点问题也没有。反而是明明一本书自己读起来寡淡无味,但看到别人对此书赞誉有加,就藏起来自己的看法,跟风随大流连连点头称是,这又何苦来哉。
有好几次,我一边做着手里的事一边听这本《四世同堂》,听到欢喜处就忍不住笑出声来,听到伤心处也几乎就要落下泪来。这本书能让我笑,能让我哭,能让我投入感情,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是好书。再看看大家的评价,这本书不光让我哭让我笑,也让千万读者哭让千万读者笑,那么这本书就不仅仅是好书,更是经典作品。
6
祁老人:一开始我看不起祁老人,我觉得他昏聩。以为关起自己的门来,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都不会影响到自己,以为只要家中有三个月的吃食,就可以高枕无忧等所有的危机过去。关起门的小院儿,就是他的国他的城,全然不管外面天日已换,昏聩!然而越读,越对他产生同情。他又有什么错呢,本分,勤劳,家业是自己吃苦创下来的,一个人想要守住自己一辈子创下来的家业有什么错呢?
祁天佑:祁天佑是祁老人的长子,和父亲一样老实本分,做一个布店掌柜,不偷不抢,只想帮东家们守住铺子。童叟无欺,做事讲的是规矩。然而这样一个人遭到羞辱后绝望投河,投河前,祁天佑想的是:这世界,让老实人没有活路,让老实人投河!这一下子让我想起老舍先生的投湖。老舍先生最后的时间,有没有想起自己笔下的天佑呢?
儿媳:这是天佑的老婆。常年卧病在床让她似乎对家里的一切都少了一些参与感。然而她的旁观,也冷静和准确。她知道谁心里苦,谁对家里好,她也痛苦,因为她明知道家人,特别是瑞宣的苦和难,却帮不上什么忙。
祁瑞宣:祁瑞宣是长孙。我在这个人物身上找到最多的理解和共鸣。他活着不是为了自己活,他活着是为了这个家庭而活。他因此而不快乐,但他也因此而骄傲。我想祁瑞宣算是传统中国人中能获得最多赞许的人,因为他懂得牺牲。牺牲自己的理想,为的是家人。他始终活在矛盾中,理想和现实始终拉扯着他。故事的最后他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同时也能兼顾家人,真是让我高兴。
长孙媳妇儿韵梅:这是瑞宣的老婆。能干,勤劳,带着两个孩子操持一大家子的家务,里里外外从没见她闲下来过,她虽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她的心是明亮的,她知道照顾别人的感受,她懂大是大非。我对韵梅印象极好。这个家没有韵梅,连日常生活都难以顺利进行。
祁瑞丰:祁瑞丰是瑞宣的二弟。他自私,心里只有自己,没有家人,更没有国。他趋炎附势,他鸡鸣狗盗,他是小丑,是垃圾,是让人厌恶的吐在路边的一口黄痰。他和哥哥瑞宣是完全相反的人,有些时候,他甚至不是人。苟且,下贱,卑鄙,懦弱,虚伪。最后他能死在“主人”手里,算是走狗最应该有的归宿。
二孙媳妇儿胖菊子:这是瑞丰的老婆。后来改嫁。改嫁不是因为爱情,而是为了身份地位和钱财。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流落天津为妓,凄惨死去。她的死,丝毫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因为她吃人饭不做人事。眼里只有享受,为了几个钱可以分家,可以离婚,可以抛弃自己的国家。这样的人,死有余辜。
祁瑞全:祁瑞全是瑞宣的三弟。他是希望。大哥在家尽孝,他则舍身为国。如果这个故事里没有了他,就没有了希望。所有人都在沦陷的北平中好像活在粪坑里一样失去了尊严和生存的力量,然而只要想到还有祁瑞全在为了这个国家努力,就还是让人感到有一份希望存在。
小顺子,小妞子:这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是瑞宣的孩子。天真可爱。他们的童言童语让我开心地笑,是故事开头部分和中间部分几乎唯一的亮色。从他们身上还能看到人性本身的良善和是非。然而读到最后,读到小妞子因为营养不良在胜利前夕死去,我的心绞在一起痛。眼泪止不住留下来。最黑暗的时光都挺过来了,在见到光明前的最后一刻去了另一个世界,让人的心何其痛!
以上,就是《四世同堂》中四世同堂的四代人。
除此以外,还有冠晓荷一家人,还有钱默吟一家人,还有李四爷,还有小崔夫妇,还有丁约翰……
我最喜欢也最崇敬钱默吟老先生。老先生本来是花草为伴,书画为友的文人。然而他骨子里有血性。不会因为打击就屈服,反而越挫越勇。得知自己的小儿子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倒一杯酒。酒里有骄傲有悲伤。骄傲的是自己的儿子成全大义,悲伤的是自己将永远的失去这个好孩子。他入狱,被虐刑,然而不屈服,眼睛里的光始终没有暗淡下去。他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自己,用全部身心和力量为自己的国家做一些事。不苟且,有公道。如果世间真有钱老先生,我愿与之为挚友。
全书人物多而不杂,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命运。在这些人物身上,我们看见身边人的影子,也看见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带入人物,我们回想如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情境会有什么样的选择。我们会为自己有一样高贵的选择而欣慰,也会为自己的懦弱和屈服而自责。
7
现在有一种流传的想法我很不赞同:认为人为了自己,就是真实的人性,为了家国,就是虚伪,就是煽情。
我觉得,人是复杂的。舍身取义的大英雄,也有儿女情长。身处陋巷的小民,也有大喊一声振臂一呼的豪情。只要看到人为了自己,就赞其真实,而不管这样是不是自私,是不是伤害了别人伤害了家人伤害了自己的国家,是非常狭隘的。
况且,我们身边多的是舍弃小我,成全大我的英雄。陈祥榕的妈妈得知自己的儿子牺牲,说:我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所谓:陈母无求,但问吾儿勇否!
这是我们骨子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