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日常生活写得惊心动魄 | 读王朔《我是你爸爸》


 1

最早读王朔是从地摊儿上买的盗版书。

封面上印着大大的四个字《动物凶猛》,但其实是全集。字又小又密,错字很多。装订很松,翻几遍就散架了。

那时候我上初中,每天零花钱只有七毛钱。

零花钱的多少,父母是按照早上街头早餐的价格订的。七毛钱刚好买一个大饼夹洋芋丝。后来物价飞涨,大饼洋芋丝先是涨价到一块钱,再到一块五。我的零花钱也水涨船高。

可是不管怎么涨,始终和大饼夹洋芋丝等价。想私自存下来一些钱,唯一的选择就是不吃早餐。

星期六和星期天是没有零花钱的,所以如果每天都不吃早餐的话,一个星期可以存三块五,两个星期七块钱,三个星期十块零五毛。

地摊儿上的盗版书每本十元,童叟无欺。我三个星期不吃早餐,就可以买一本某作家的全集”。还能剩五毛钱,买一个大饼不夹菜。

我的鲁迅路遥张爱玲,三言二拍孽海花,四书五经肉蒲团,都是这样得来的。

当然也包括这本《动物凶猛》。

2

说起王朔,想起一件好玩的事。

不知道大家看过《过把瘾就死》没有,也有连续剧,王志文和江珊演的。

也是中学,有一天我发烧请假在家,躺在床上盖着厚被发汗。可是翻来覆去,还是浑身发冷,一丝汗都没有。

我打开电视,正在演《过把瘾就死》。

那时候电视上的广告还不多,地方台播连续剧都是一集接着一集连着放,放完为止。

记得那天我躺在床上连着看了四集《过把瘾就死》,看到第四集的时候轰的一下就出了一身大汗,从被窝里钻出来,一身轻松。

3

其实我不同意小孩子过早看大人的书,因为根本看不懂,暴殄天物。

不过身为曾经的小孩子,其实当时对大人的书是很向往的。觉得看了大人的书,自己也就变成了大人。这和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学抽烟的心理是一样的。

但其实都是错觉。

没有人看了《金瓶梅》就会做爱,哪怕你再研读几遍《金赛性学报告》外加《海蒂性学报告》三卷本也不行。

还是要有经历。

所以作为中学生的我,虽然通读了王朔全集,看了以他小说为基础改编的连续剧,但其实对他,还有他的作品都是一知半解。

4

再后来看了电影《顽主》,乐不可支。

于是找来同名小说读,读的时候还是乐不可支,读完心里却空落落的,甚至感到几分自己也不了解的悲凉。

那时候我就知道,我还没长大,但已经不是一个小孩子了。

5

这些年读的翻译作品越来越多,尤其是前几年由东野圭吾入手,顺藤摸瓜,先后接触了贵志佑介,宫部美雪,江户川乱步,还有现在最喜欢的松本清张。

看多了翻译腔,就开始怀念醇厚圆熟的母语作家。

也不是说是个用中文写作的的人就行。用的是中文,没有个人风格也不行。有了个人风格,但是派头不够,京派津派的那个派,也不行。

还得是要类似冯骥才,老舍这样的语言艺术家才行。

于是我又想起来了王朔。

6

我祖籍辽宁抚顺。爷爷那辈,建设首都,厂子迁到了北京。过几年,支援大西北,厂子又迁到了兰州。

因为有这个缘由,厂子里人一半讲东北话,一半讲北京话。但是没有半个人讲兰州话。说来也奇怪,我家里人讲话也是东北大碴子味儿,我却不知道怎么学了一口北京腔。

后来工作了,单位派我去北京出差,胡同串子里的老大爷和我聊天,都以为我是北京人。

又想起王朔也是因为他笔下人物的京腔京调,妙语连珠,我读起来特别亲切。

7

故事的画面感特别强。

尤其对话,写得真好。说来好笑,读书时,爸爸这个形象我脑海里出现的是《活着》里的葛优,儿子的形象是《阳光灿烂》夏雨。

听着爷俩儿斗闷子,我和听相声一样,乐不可支。

王朔往前,有这样派头的作家还有,王朔往后,语言有这样派头的作家应该也有,可能是我读书比较少的缘故,想不出有谁。

8

情节很日常。

没有尸体,也没有世界要拯救。书里的人物有一些心眼儿,但绝谈不上阴谋诡计。

拍根儿黄瓜,剥两瓣蒜,一碗面条呼噜噜下肚,上街走走,有少女就多看几眼,遇到地痞流氓躲着点儿。

也不英雄也不孬种,就是日常。

王朔的本事就是把这些日常能写出波澜起伏,甚至惊心动魄。

他是怎么做到的,我怎么想也不明白,但肯定很高级。

9

这本书也有电影,获2000年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后在国内被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