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一网打尽,厉害厉害 | 读《小学问》


 1

这本书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聪明人聊天,学习既有应用场景,又有解释力度,还能迁移到其他领域,以及足够轻巧有趣的小学问。

2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其实是教人如何思考的。说起来有些可笑,思考也需要人教。

不过这一章的切入点是明辨日常的思考陷阱,这就很有意义了。

比如:证有不证无、好于平均幻觉、因果倒置、滑坡谬误、迷信、偏见、替代性攻击。

以上这些日常思维的“陷阱”,本书都有理有据,进行剖析,确实做到了浅显易懂,深入浅出。

至于具体内容,我这篇小小的读书笔记就不赘述了,毕竟还是原文精彩。

至少,对我这样的笨人来说,读完也有了一种反驳那些泛滥的“专家说”的底气。

3

在谈钱的这部分,本书先是引用了著名幽默作家周腓力讲过的一个的故事。

有一次,他经过街边一家服装店,看到有位老先生靠在店门口躺椅上悠哉地晒太阳。一问才知道,原来这个大大咧咧的“闲人”,就是服装店老板,而店里忙进忙出的,则是他的老婆跟两个女儿。作家很羡慕,说:“老先生,您可真有福气,老婆、小孩都这么能干,您啥都不用做,就可以在这儿晒着太阳享清福。”谁知,老先生听完,不以为然地摇摇头,神秘地说:“你觉得我什么都没做?不对。其实我正在做一件最最重要的工作。”作家惊讶地问:“什么工作?”老先生神色一变,严肃地回答:“我在承担风险。”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读者,在常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风险劳动”。

这一点对我有不少启发。尤其是因为现在自己辞职了,没有了每个月固定的俸禄,摆地摊的时候每天脑子里就是算钱,也算是感同身受。

不同的是,自己还远没有到能躺着晒太阳的程度,现在是一手抓,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过着靠“风险劳动”度日的生活。

作者提到:

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决策,在压力和焦虑面前保持冷静,这就是风险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小学问》还给出了这样的贴士:

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和情绪劳动。相应的,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我愿与诸君共勉!

4

谈到工作倦怠,本书提到:造成工作倦怠有三个原因。

1)工作没有乐趣和成就感。

2)工作获得不了奖励与回报。

3)工作获得不了足够的尊重与认可。

而相应的对策也有三条。

1)缺乏成就感应对的方式是寻找适合的位置。

2)工作缺乏回报应对的方式是转移兴趣点。

3)工作缺乏认可应对的方式是寻求差异化定位,培养专业上的自我效能。

在这里我主要是用我之前的工作对号入座的,发现自己的问题主要集中在2)和3)。

但是我对书中提到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很满意。2)说白了就是回避,3)说白了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再继续想一想,其实我辞职不也是一种回避么,辞职后我不是也一直在思考,不也确实从自己身上找到很多问题吗?

其中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继续工作,一个是跳出来,然后旁观者清。

说不好谁优谁劣。

5

谈到拖延,本书给出的建议是:

你真正要做的,是把自律当成一个结果,把重点放在****“****强化改变自己的欲望****”****和****“****找到内在驱动力****”****上。

这一点倒是和刚刚读完的《斜杠青年》一书中给出的建议一致。

如果有了内在驱动力,自然不再拖延。如果再配合《为何精英都是清单控》一书给出的用清单整理行动步骤,效果应该更好。

看到在不同的书里知识互相勾连,还真的是一件挺开心的事。

6

谈到三分钟热度,本书引述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说的话:想得到一样东西,最可靠的方法,是先使自己配得上它。

关键点在于转变思维方式,将内在驱动力包含在思考的链条当中,以此驱动自己度过付出辛苦但见效不大的积累过程。

简单而言,就是认真思考:做了这些事之后,我会拥有什么呢?

同时,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一开始太过激进,反而是重要的败因。

反而是积少成多,才带来胜利。

所以,每天都要努力,不管单独看每一天做出的成果是多么的小,积累起来也定会胜过半途而废的人。

这个道理也是老生常谈了,龟兔赛跑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

知易行难,一点没错。

7

一般的励志故事,结构通常都是“戏剧性的困境+史诗级的奋斗+殿堂级的成功”。可是你冷静下来想想——不对,这不是生活的逻辑,这是讲故事的逻辑。

所以,要为自己找对参照物。所以,我看那么多名人传记真的有用吗?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也许我可以罗列出从阅读名人传记中获得的益处。但要真的体会到参照物是否有问题,也要多了解平凡人、小老板的生意经。

又或者,两者结合才能带来真的益处。

8

有些人只是****“****情景性自我妨碍****”****(****situation self-handicapping****,****SSH****),也就是只在特定的事情上自我设限,比如一到临近考试就放飞自我,最后再把考不好归结为放纵不羁爱自由。而另一些人则是****“****特质性自我妨碍****”****(****trait self-handicapping TSH****),也就是说,自我设限已经成为他的人格特征,在任何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地方,他们都能****“****成功地****”****以自己的不努力来证明****“****不成功不是因为我不行****”****。

以前做老师的时候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以“不努力来证明不成功不是因为我不行。”

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也确实是真的不行占绝大多数。所谓的“你家的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努力”,真的就是有经验的老师在挑家长能接受的话来说。

你总不能当着家长的面说“你家孩子就是不行,还自我设限!”家长不仅不接受,也听不懂。

9

谈到如何订立计划,本书给出了几个建议。

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衡量的)、****Attain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的)、****Time-bound****(有时间限制的)。

比如说:学好英语。

这就是典型的错误计划。只能算是提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再比如说:在一年内,背诵20篇《纽约客》的文章。为此,我每天投入一个小时做这件事。

这就是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计划了。

10

谈到时下热门的“斜杠青年”,本书给出了一个中肯的提醒:

小学问:技能迁移不是平均用力,而是发现自己的核心技能,为它们拓展应用场景。这样,它们就能跨界组合,表现为新的形态,使你的能力产生指数级的增长。

谁都不是神仙,每天都也只有24个小时,斜杠青年的可行性体现在技能迁移。比如读书和写作的相辅相成,再比如健身和营养师的理论和实践结合。

这一点是对刚读完的《斜杠青年》的有益补充。

11

这本书还解开了我心中一个长久以来的疑问,为什么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书中的解释我很能接受。

想让一个家庭陷入不幸,只需要在破产、出轨、三观不合、孩子不孝、观念冲突等诸多因素里随便找一个就行;而想让家庭幸福,诸多因素缺一不可。所以,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就好比医院里的病号情况各不一样;幸福的家庭往往类似,就好比健康人的身体指标都是同一个范围。

12

谈到爱情,本书给出的小贴士是:

小学问:吸引力,可以来自外貌、接近性、互惠性、相似性,也可以来自障碍。掌握这些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原理,了解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就可以主动提升别人对自己的好感度。

其实这倒是写小说的时候塑造人物关系可以用到的方法。

退一步讲,如果把这个吸引力法则用在阅读后分析人物形象时,也肯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13

谈到快速提升影响力,本书给出了以下的建议:

1)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要让对方产生渴望,意识到自己有问题,而你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然后下文用明知道是标题党但是自己就是忍不住要点开作为例证,太贴切。

2)设想对方的感觉。

3)细分美好、善用恐惧。

4)扩张使用场景。

14

面试结束时,对方通常都会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们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扩张场景,把你换成提问方,看你的反应如何。而在这时,有一个特别好的问题是:“****如果我有幸获得了这个职位,在开展工作之前,您对我有什么进一步的期望和要求?****”

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是第一次辞职以后找工作的时候。还记得那时因为自己的问题还捅破了一层招工的黑幕,嘿嘿。

不知道是我的问题更好,还是这里列出来的问题更好。

15

最后一部分关于“丧”。

这部分对我来说没什么意思。本来中个彩票就解决的问题,扯了那么多理论和例子,连所谓幽默感都被牵连了。

这样不好。

16

说几句这本书的好话。

书如其名,整本书里都是小学问,牵扯到的理论和原理都是几句话就能概括清楚的,列举的实例也是稍微改造就可以当成段子讲的内容,符合时代的焦虑,浮躁,浅白。

我自己阅读的时候经常会心一笑,有些内容也有向其他书友分享的冲动。

这书对我改变思考的方式有帮助,一些内容也和其他读过的书有牵连,书与书之间的小学问之间互补,相辅相成。这让我自然而然产生了有所得的感觉。

从这些角度而言,书不错。

17

最后,说几句这本书的缺点。

第一个缺点就是还是有大量成功学书籍中的例子和套路,这难免让人失望。

第二个就是内容不够系统,更像是在阅读知乎的精品答案集。精品固然还是精品,但若要我掏钱支持,还不够。(当然人家不缺钱,也不缺支持者)

第三个缺点是头重脚轻。在开篇教给读者一些解开思维陷阱的方法,我还挺高兴。可是学会以后再看本书后半部分的内容,根本就是拿前文提到的思维陷阱再来忽悠人,这难免有些过分。

第四个缺点,不是说要抓住市场的热点吗?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倒是做到了极致,斜杠、减肥、职场......一个都没少,不管你谈哪个热点,都少不了它。但是面面俱到的副作用就是都不深入。

最后这一点,其实本书的策划和作者都懂,所以人家这本书叫《学问》,这也是算无遗策了。

厉害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