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身佛、柏拉图、善与恶,以及其他 | 读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故事情节


在日本佛教密宗中有“即身佛”( Sokushinbutsu )的修行方式。


★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的模仿,而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作者曾说这个人物是参考那位了不起的盖茨比而塑造的。而《了不起的盖茨比》说: 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破除让自己痛苦的“理念”,是一条漫长的路。直到整个故事讲完,作者看上去已经脱胎换骨,然而在梦中,他还是会重回内心的斗争。


什么人开什么车。


故事里的我,很擅长为他人画像,因为我具有观察现实生活的敏锐眼光,我能看到人刻意或无意隐藏的部分,并反映在画作中,因此受到好评。


这是第二次读此书。

我的妻子有了外遇,她提出和我离婚。我接受了妻子的提议,并主动离开了家。在漫无目的游荡了一个多月后,我住进了朋友父亲的旧居。

朋友的父亲是著名的画家,我在他旧居的阁楼上找到了一副名为《刺杀骑士团长》的画。我被这幅画深深吸引,但对其中的意义却始终参详不透。

我在夜晚总是听到有铃声响起,最后发现是从旧居不远处的地下发出的。将地面挖掘开后,是一个空荡窄小的石室,石室中放着一个铃铛,我将铃铛带回,之后,我见到了化身为骑士团长形象,名为“理念”的小人。

这期间,我认识了住在附近的邻居,免色涉。他五十岁左右,富有且有魅力。他请我为他画一副肖像。其实这是他接近我的手段,而我并不是他的最终目的,他的目的是借助我接近一名叫做秋川麻里惠的13岁少女。

免色涉想要接近秋川麻里惠,则是因为怀疑对方是自己和情人的女儿。但是免色涉拒绝弄清最后的真相,宁愿保持着暧昧的距离。另外,秋川麻里惠对免色涉也抱着本能的抗拒心理。

某日,秋川麻里惠失踪,为了寻找她,我求助于化身为骑士团长的“理念”,在“理念”的指引下,我去见了朋友的画家父亲,趁朋友出去接电话的空档,我和陷在自己世界中对外界刺激几乎毫无反应的老画家谈起了《刺杀骑士团长》这副画,并在“理念”的要求下,当着老画家的面杀掉了出现在房间中,化身为其实团长的“理念”。

“理念”消失后,长脸出现,追随着长脸,我又见到了摆渡人无脸男。无脸男送我回到了老画家旧居外不远处的石室中。

从石室中获救后,我得知秋川麻里惠已经回到了家,我和她相约见面,我把自己的经历向她倾诉,获得了她的信任。因为她也见到了化身为骑士团长的“理念”。

失踪的这几天,秋川麻里惠一直躲在免色涉的家中,靠着“理念”的指引,没有被免色涉发现,最后安全回到家中。

经历了这一切的我,内心有了巨大的改变,我重新联系了妻子,提出愿意和妻子再次生活在一起,并且一同抚养妻子和情人的孩子。

几年过去了,我始终不知道孩子的亲生父亲到底是谁,也从没有想过要寻根究底。

石室

立志成为“即身佛”的僧侣,会先用1000天的时间只食用坚果、种子、水果、和莓果,并同时做大量剧烈运动,这会让他们体内最容易腐烂的脂肪消耗殆尽。然后再用1000天的时间只吃树皮和树根。为了防腐,僧人们还可能会食用一种由漆树的汁液煮成的茶,因为这可以让他们的身体在死后隔离昆虫。

临近死亡时,僧人们会躺在一个松木盒子里,其他僧人们会把这个盒子埋到大约3米深的地下。

被埋的僧人用一根竹竿来呼吸,松木盒子里还有一个小铃铛,被埋的僧人会摇动这个小铃铛来通知其他人他还活着。

等到铃声停止,其他僧人会将呼吸用的竹竿取走,填满,再等1000天后挖出松木盒子。

在挖掘出松木盒子后,僧人们会检查遗体是否腐烂。如果遗体完好无损,那么僧侣们相信死者已经完成了“Sokushinbutsu”仪式。然后,他们会给尸体穿上长袍,并把它们放在寺庙里供祭拜。如果尸体有腐烂的迹象,僧人们会直接给其举行较为朴实的葬礼。

★ 老画家旧居不远处的地下石室应该就是曾经立志成为“即身佛”的僧侣修行过的地方。至于其人成功与否,我们不得而知,对这个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石室其实代表着让一个人“开悟”的地方。

免色涉下到石室中时,什么都没有发生。而我和秋川麻里惠都找到或者被送入了与石室相连的隧道。这也许就能说明为什么秋川麻里惠始终对免色涉抱有戒心,而对我能坦诚心扉。

因为我们是同样的人。我们都是在过去有过心理创伤,但能够通过击破“理念”,重新认识现实,并获得新生的人。

而免色涉,则只能通过“艺术”来感受现实(他对自己自画像是如此满意),但却无法通过现实参透“理念”的人(他对秋川麻里惠是如此执着和暧昧)。

现实 理念 隐喻 双重隐喻

化身成为骑士团长的“理念”,代表着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秋川麻里惠,还有老画家都能看见同一个化身为骑士团长的“理念”,说明我们三人之间的理念是共通的。

★ 在我杀死化身为其实团长的“理念”之前:

于我,这个理念是我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12岁时去世的妹妹所怀有的生者愧疚。

于秋川麻里惠,这个理念是她对于从很小就没有真正父母陪伴所怀有的爱的缺失。

于老画家,这个理念来自于经历残酷战争后的无尽懊悔。

这些都是心灵创伤。怀着这些心灵创伤生活下去是无论如何没有办法取得幸福的。我因为妻子和去世妹妹的神似而和她成家,秋川麻里惠和所谓的父亲还有姑姑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老画家则封闭了自己的内心,拒绝任何人走近,甚至包括自己的儿子。

人最终还是要思考自己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取得幸福的。我想村上给出的答案就是直面并打破那些让我们痛苦的“理念”,当我们的理念改变后,现实生活作为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自然也随之改变。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 于是我操刃杀掉了化身骑士团长的“理念”。旧理念的消失带来新理念的诞生。

距离产生美,对所谓真相且不要看得那么清晰,而是怀着爱对待自己和身边的所有人,也许这就是走向幸福的其中一条途径。

免色涉是善还是恶

免色涉身上有善有恶,也许是这个故事中最接近于我们这些熙攘众生的人。

我们确实不能仅仅通过他衣柜里少女的服饰,阳台上用来偷窥的望远镜,以及刻意去接近秋川麻里惠姑姑的行为将其归入心理扭曲的一类人。

他是迷失了自己的人。

因为他也许永远无法怀着爱(而不是占有的欲望)去对待别人和自己。

开篇无脸男的出现

开篇无脸男的出现,其实是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将这部分内容放在开头,其实让整本书的情节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

生活的继续,心灵的斗争,没有一劳永逸。

无一例外,我们所有人都或者迷失在生活中(好像免色涉一样),或者醒来片刻,然后继续陷入永无止境的心灵冲突中。


比如刚刚接受妻子离婚提议,茫然离开家的我,拥有的就是一辆“廉价的二手车”。

故事中免色涉,老画家的儿子,秋川麻里惠的姑姑,每个人的车都显示着他们自身的处境。

绘画

即使如此,当观察的目标由他人转向自己的时候,也会遇到困难。这也许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

绘画是艺术之一种,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的绘画,反映的即是现实生活之种种。对我而言,绘画也是一种工具,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我为什么读这本书和怎么读

第一次读了台版,用了整整一天,看得云遮雾绕,不知所云。

这次读的是英文版,用了大约40天,每天在上下班路上和空闲的时间听大约1小时有声书,然后晚上终于能安静下来的时候,就看文字。

应该是阅读速度大大降低的缘故,这次终于将情节梳理清楚了。然后一边阅读一边查看一些资料和其他书友的阅读笔记,最后读完的时候,心里对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

对我来说,阅读不是为了弄清楚所谓作者的本意。我认为所谓作者的本意是不可知或者不可全知的。我享受于接受作者的指引,独自去欣赏一个故事能留在我心里的内容。

特别是因为这本《刺杀骑士团长》看上去情节简单,然而充满象征和隐喻,对我来说,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解谜的过程。但不是去猜作者预设的谜底(村上这次真的预设谜底了吗?),而是将一本书当做一面镜子,从中端详折射出的自己。

如果能通过阅读,对自己了解更多,我也算是破除了一些“理念”,有了走向幸福的能力吧。